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各职能处室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聚焦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团结带领全院师生踔厉奋发,不断推进校院合署改革和学院事业发展。现将我院年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班子工作开展情况
(一)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1.坚持举旗铸魂,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制定理论学习方案和学习计划,始终把党的纪律作为必修课、常修课,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等,通过组织处级干部读书班、中心组学习、全院教职工大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年级会、班会和个人自学等形式,集中传达学习精神,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全年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共开展集中学习11次,交流心得体会33次,通过全体教职工大会开展理论学习5次,各支部每周通过“三会一课”制度推进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组织开展了“学党纪,遵党规,守纪律”主题党日活动,多次召开年级会和班会开展理论学习。
2.凝聚发展合力,增强党建引领实效。坚定不移地将党建工作贯穿于学院发展中。一是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期间,学院党委召开动员部署会,制定行动方案,号召学院各支部和师生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以主人翁的姿态助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审核评估工作中,推动学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二是根据师生实际需求,开展师生交流会暨院领导接待日活动,组织考研学生开展“帮心灵解压,为考研助力”座谈会,以实际行动为师生办实事。三是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全力支持学院工会、妇联和共青团的工作。组织教职工参加了乒乓球、羽毛球和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开展了“学习雷锋当榜样,青春奉献显担当”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四进四信,筑梦青春”活力团支部风采展示和“启航未来,寄语青春”主题团日活动,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的生力军作用。
3.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一是持续推进“133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品牌建设,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依托“课程建设、学科竞赛、科研团队”三个抓手,形成“党建+教学、党建+双创、党建+服务”三种模式,逐步形成了“党委整体推动、支部协同联动、党员带头先行、教师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二是始终把党支部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及时调整成立新的党支部。9月份教工党支部进行调整并顺利完成换届选举,按照新调整之后的系设置党支部,实现了“双带头人”全覆盖。
4.加强教育管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一是严格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制定党员管理办法,制定党员、重点培养对象、积极分子谈心谈话记录本,充分运用“三会一课”制度完善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二是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抓好党员教育培训,严格落实发展党员“16字”方针,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今年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327名,发展党员85名,党员队伍进一步充实。三是加强党员管理,做好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转接和文明离校教育工作,全年共转接毕业生党员183人。
5.坚持廉政建设,增强干事创业氛围。学院领导班子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相关规定,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切实负起教育、管理、监督责任。开展经常性纪律教育,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反师德师风、违反科研经费管理规定等典型案例通报等纳入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督促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引以为鉴。
6.加强就业服务,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学院对毕业生进行“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在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中,学院书记、院长千方百计开拓就业市场,先后走访了12家毕业生就业企业,通过多个平台积极为毕业生寻求符合专业发展的岗位达1000余个。为学生搭建了更高质量的就业平台。2024届本科毕业生共584人,112人考取研究生,512人就业,就业企业涉及到国家电网、长城汽车、中国一拖等,本科生就业率达到87.6%。
(二)注重三全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坚持全员育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院现配有专职辅导员9名,班主任22名,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学院学生工作特点,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坚持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课堂、进宿舍、进操场,家校合力,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充分发挥分团委、学生会、班团组织、学生社团等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学生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学生党员开展了“清明祭英烈”、“学党纪,遵党规,守纪律”等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了“启航未来,寄语青春”主题团日活动,让学生全面接受各种教育,在教育中成长进步。
2.坚持全过程育人,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在新生开学初,从大学认知教育、校史校情教育、专业认知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对大一学生进行全方面多领域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变,明确奋斗目标,系好大学的第一颗“纽扣”。在学生有困难时,开展师生交流会暨院领导接待日活动,组织考研学生开展“帮心灵解压,为考研助力”座谈会,以实际行动解决师生的急难愁盼问题。全力支持学院共青团工作,开展了“学习雷锋当榜样,青春奉献显担当”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四进四信,筑梦青春”活力团支部风采展示和“启航未来,寄语青春”主题团日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坚持全方位育人,做学生学习生活的引路人。学院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网络平台、校园文化、班团建设、党支部建设和宿舍文化建设等关键环节,加强阵地管理。严格落实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对教材、教案、课堂教学的审查和监管,制定课堂签到表,在班委队伍中设置安全委员,进行网格化管理,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及时处置不良信息。安排专人每天查寝,及时掌握学生在宿舍的情况。辅导员每周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在宿舍的生活情况,排查潜在的安全隐患。充分发挥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发挥网络阵地的示范性和引领性,牢牢把握舆论领导权、主动权和主导权,全年共审核发送微信公众号推文198篇,学院官网推送新闻82篇。结合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开展“多彩农工”第二课堂,本年度我院学生分会开展了青年人文素质大讲堂、校友导航—奋斗者之路报告会、举办了“国学传承 爱国情深--2024级本科生国学文化沙龙”活动、“‘音’梦启航,‘韵’动心声”歌手大赛和温暖相伴,“橙”功上岸—向2021级考研学生送温暖活动等。
4.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院全力支持和引导师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活动、学科竞赛、创新大赛等,达到以赛促学、提升实践能力的目的。2024年学院师生共参加各类竞赛13项,获奖总计92项(国家级20项,省级72项),参赛学生总计达350余人次,占全院学生总数的16.4%。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赛银奖2项、国赛铜奖3项;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山西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国赛铜奖1项;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国赛一等奖1项;在第三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中获得国赛二等奖1项;在2024年全国研究生乡村振兴案例大赛中,获得铜奖1项;在第十七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获得国赛团体三等奖2项、国赛个人一等奖3项;在2024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省赛三等奖2项;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双创竞赛中获得国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三)凝心聚力,高质量完成重点工作目标任务
1.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创新改革,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持续加强一流专业建设。邀请浙江农林大学第二批新工科项目负责人金春德教授,对一流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论证和指导。二是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按照一流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优化了课程体系。三是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创新改革。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2门;获得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级一等奖2名、三等奖1名,获得学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三等奖2名,获得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三等奖2名;获批省级教学改革创新项目9项、校级教改项目5项、耕读教育项目2项、美育教育项目2项;主编参编教材5部。四是圆满完成了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各项工作。按照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要求,开展自评自建工作,撰写报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教学档案管理、加强耕读教育和美育教育,顺利通过了审核评估。五是加强实践教学。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实施“小学期”实践教学,申报本科生实践教学优秀案例。工程训练中心完成了我院6个专业和食品学院2个专业的金工实习教学任务;在中国一拖实习基地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综合实习,在平遥减速器厂实习基地完成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车辆工程”专业的机制工艺专业实习,在晋中榆次吉利汽车厂完成了“车辆工程”专业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工艺实习,在校内供电中心完成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农业电气化专业的综合认知实习。六是持续加强教学科研条件和文化氛围建设。利用农业工程学科建设经费70万元,完成了科研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工作,配合学校完成了支持省级重点实验室(500万)设备更新购置工作,科研教学条件将得到显著改善。利用省重点实验室运行经费,对各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和学院楼进行了环境改善和质量文化建设。
2.加强科学研究,促进学科专业发展。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国家自然基金12项、省部级各类项目36项。学院本年度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17项、横向合作项目5项,到账经费总计552万元。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共66篇,其中高水平论文(SCI/EI)46篇。授权专利9件,其中发明专利4件。获批软件著作权19件,省级成果鉴定1项,达国内领先水平。出版学术著作3部。与山西省农业机械与农业工程学会共同承办了2024年山西省农业机械与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邀请农业工程领域8位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
3.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挥学科引领作用。组织完成了农业工程以及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参与完成了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周期性合格评估工作。严格执行研究生招生管理规定,完成了本年度69名硕士和9名博士(含1名博士留学生)的招生工作,对研究生新生入学资格进行了复查,生源质量稳步提升。编制了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研究生培养过程规范有序,完成了研究生新生入学管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加强研究生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完成了2023级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开题,2023级硕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2022级博士研究生的中期报告、中期考核评定等工作。严把学位论文环节质量关,完成了55名硕士研究生和2名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工作,获评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2篇。被推荐参评山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1篇。编制了《农业工程学院2025年接收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方案》。组织导师和研究生积极申报各类研究生教改项目及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获批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2项、山西省研究生创新项目4项,山西省研究生精品教材1项。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暨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双创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等离子体科技创新竞赛国家级三等奖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优秀奖1项,全国研究生乡村振兴案例大赛入围奖1项。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1名教师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9名教师被遴选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加强研究生导学团队建设,构建导学育人共同体,打造优秀研究生导师队伍。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11名博士研究生和1名硕士研究生分别汇报了各自的科研进展及成果,加强了学术交流,活跃了学术氛围。
4.全力做好人才引育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向好。持续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尽快补齐师资队伍短板,支撑学院学科专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引进了优秀博士5名。2名副教授申报晋升教授;7名讲师申报晋升副教授,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将得到显著改善。
5.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2024年新增“特”“优”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工程项目“黄花菜智慧植保装备示范与推广”、“生物炭基有机肥生产及土壤改良技术”2项,三区人才支持项目9项,社会服务经费到账总计62万元。专利转化4项,到账18万元。举办现场观摩活动2次,分别在大同市、晋城市、晋中市太谷区、汾阳市、繁峙县等地培训农民300余人次。社会服务活动在央视报道2次、地方媒体报道5次。
二、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一)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需要持续加强
一是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博士化率偏低、学历与职称结构不合理。
二是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力量薄弱。
(二)学科和科研工作亟需加强
一是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数量少、科研经费不足,难以支撑学科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是高水平学科方向带头人缺乏,代表性科研成果产出少,难以支撑学科提档进位。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措施
工作思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专业建设为抓手,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不断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措施:一是针对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博士化率偏低、学历与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持续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但是要统筹兼顾教学和科研、短期教学需要和学科长远发展,合理适度精准引进人才。
二是持续加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凝聚和发挥团队力量,着力教育教学创新改革项目研究与成果凝练,重点力争在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奖方面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