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我院持续推进“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项目宣传,号召青年“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这一时代召唤下,农业工程学院四位优秀毕业生用行动诠释青春担当,在基层一线书写别样人生。
李博逸:基层淬炼,为青春镀上实干底色
2023年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农电1902班李博逸选择成为哈尔滨道外区“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区教育局办公室开启为期一年的服务。整理教育政策文件时,他深入理解基层教育肌理;筹备区教育运动会时,冒雨布置场地、熬夜协调流程的经历,让他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参与社区消防检查,更让他对“校园安全”有了沉甸甸的责任认知。服务期满后,这段基层历练成为他考公务员路上的“加分项”——当面试考官问及基层工作感悟时,他从容应答:“每一次与群众接触、每一项具体事务,都是理解‘为人民服务’的生动课堂。”如今穿上公务员制服的他,常说基层岁月是人生最亮的星光,照亮了初心之路。

刘子安:扎根边疆,让青春在戈壁绽放
毕业近两年,农电1902班刘子安始终怀揣“服务边疆”的梦想,奔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面对干燥少雨的环境挑战,他反而愈战愈勇:在当地农业农村局产业发展科,他将专业知识融入实践,参与谋划当地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在同事帮助下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从田间地头调研到农产品品牌策划,他见证着昆玉市农业产业从“小散弱”迈向“规模化”的蜕变。如今,作为留疆公务员的他扎根“三农”一线,誓言要成为边疆发展的“铺路石”:“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需要建设者,我的青春就该在这里扎根。”

李卓:赋能乡村,用专业与热爱点亮振兴之路电气2004班李卓现服务于吉林图们市月晴镇,既是电网升级的“工程师”,也是乡村振兴的“宣传员”。他发挥电气工程专业优势,参与完成当地电网改造项目,让稳定电力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引擎”;同时,他用镜头捕捉G331公路沿线的金色稻田、朝鲜族传统村落的袅袅炊烟,制作的《青春筑梦边疆热土》短视频被央视媒体转载,百余篇宣传推文让月晴镇的美丽风光和发展成果走进大众视野。此外,他更是志愿服务的“多面手”:重阳节为老人打扫庭院、村晚舞台上弹奏吉他、田间地头讲解惠农政策……“基层工作既要‘接地气’,也要‘有新意’,我想用年轻人的方式,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李卓说。

段玉鑫:胡杨精神,在沙漠边陲续写初心2023年加入“西部计划”的农电1901班段玉鑫,选择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皮山农场八连服务。除日常工作外,他最难忘的是参与沙漠植树:“看着一棵棵胡杨苗在沙丘扎根,就像看到希望在生长。”这份对土地的热爱,促使他在服务期满后毅然报考兵团公务员,如今成为二二五团党建工作办公室的试用期公务员。面对新岗位,他迅速转换角色,从整理党建资料到走访连队群众,用“胡杨般的坚韧”适应边疆工作节奏:“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扎根边疆的我们,也要把青春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四位青年来自不同班级,却在基层一线共同书写着同样炽热的青春答卷:他们或是教育战线的“服务员”、农业发展的“谋士”,或是乡村振兴的“多面手”、党建工作的“新兵”,但都在平凡岗位上诠释着“坚守”与“奉献”的意义。正如他们所言,基层是磨砺意志的“练兵场”,是实现价值的“大舞台”。在西部、在边疆、在乡村,他们以行动证明:当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同频共振,青春便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目前,我院正通过经验分享会、典型案例宣传等形式,引导更多学予以他们为榜样,让“到基层去”的号召成为更多青年的选择——因为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青春从不缺少绽放的舞台。